新版·敦煌新本·正文(十三)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六祖坛经 本章:新版·敦煌新本·正文(十三)

    又有一僧名神會,南陽[一]人也,至漕溪山禮拜,問言:和尚坐禪,見不見?

    大師起,把打神會三下,卻問神會:吾打汝,痛不痛?

    神會答言:痛亦不痛。

    六祖言曰:吾亦見亦不見。

    神會又問大師:何以亦見亦不見。

    大師言:吾亦見(者),常見自過患,故云亦見;亦不見者,不見天地人過罪,所以亦見亦不見是也。汝亦痛亦不痛如何?

    神會答曰:若不痛,即同無情木石;若痛,即同凡夫[二],即起於恨。

    大師言:神會,向前見不見是兩邊,痛不痛是生滅。汝自性且不見,敢來弄人!

    神會禮拜,更不敢言[三]。大師言:汝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汝心悟自見,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見自心,卻來問慧能見否?吾不自知,代汝迷不得。汝若自見,(豈)代得我迷?何不自修[四],乃問吾見否[五]?

    神會作禮,便為門人,不離漕溪山中,常在左右。

    校記

    [一]陽,原作楊。

    [二]原本無夫字,據惠昕本加。

    [三]原本禮拜下多禮拜二字,又缺敢字。參惠昕本校。

    [四]原本修下衍見否吾不自知六字。

    [五]原句是問吾見否,參惠昕本補加乃字。

    大師遂喚門人法海、志铡⒎ㄟ_、智常、智通、志徹、法珍、法如、神會。大師言:汝等十弟子近前。汝等不同餘人。吾滅度後,汝(等)各為一方師。吾教汝(等)說法,不失本宗。舉三科法門,動用[一]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於性相。若有人問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二],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三科法門者:陰[三]、界、入。陰是五陰,界是十八界,入是十二入[二]。何名五陰?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是。何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是。何名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法性起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意識;六門、六塵。自性含萬法,名為含[五]藏識。思量即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六塵,是[七]三六十八。由自性邪,起十八邪;若自性正,起十八正[八]。若[九]惡用即眾生,善用即佛。用由何等?由自性。

    校記

    [一]原本無用字,據惠昕本補。

    [二]原本作皆取法對,參惠昕本改。

    [三]陰原作蔭字。

    [四]原本界、入下各無是字,參敦煌本、惠昕本加。

    [五]含,原本作合字,據敦煌本改。

    [六]原本無見字,敦煌本同,參惠昕本加。

    [七]原無此是字,據敦煌本加。

    [八]原本這兩句是含自性,十八正,參惠昕本自性若正,起十八正校改。

    [九]原本若作合,敦煌本作含。此據惠昕本改。

    對。外境無情對有五[一]: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暗與明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語言法相對[二]有十二對:有為無為對,有色無色對,有相無相對,有漏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三]對,清與濁對,凡[四]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五]對,長與短對,高與下對[六]。自性居起用對有十九對:邪與正對,癡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七]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嶮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慈與害對,喜與瞋[八]對,捨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常與無常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體與用對,性與相對,有情與無親對[九]。語言法相對[一〇]有十二對,外境無情有五對[一一],自性居起用有十九對[一二],都合成三十六對也。

    校記

    [一]原本作外竟無情有五,據敦煌本校。

    [二]原本作語與言對法與相對,參惠昕本校。

    [三]原本靜作淨字。

    [四]原本凡作亂字,據敦煌本改。

    [五]原本少作小字,參惠昕本改。

    [六]敦煌本在老與少對之後有大與少(小)對,實成十三對。

    [七]原本定作空字。

    [八]瞋,原本作順字,據惠昕本改。

    [九]以上實為二十對。

    [一〇]原本作言語與法相對,參前面文句改。

    [一一]原本作內外境有無五對,參前面文句改。

    [一二]自性居起用有十九對,原本寫作三身有三對,參前面文句改。又,本段自性居起用,與敦煌本同,鈴木據惠昕本把居字去掉,似以保持原句為宜。


如果您喜欢,请把《六祖坛经》,方便以后阅读六祖坛经新版·敦煌新本·正文(十三)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六祖坛经新版·敦煌新本·正文(十三)并对六祖坛经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