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章 沪上见闻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猛将如云 本章:第五百章 沪上见闻

    一条黄浦江将上海县城与南中商贸区连接起来,两处近在咫尺,却又远隔涯。

    经过三年多的建设,这块在黄浦江边的芦苇滩头上建设起来的租借地已经初具规模,有些繁华地方的景象了。对面的上海县城虽然规模大,建城时间早,但是却乞丐满地,流民满街,到处是饿死倒毙的人群。街巷里垃圾处处,菜叶灰土满城都是,这里却是生机勃勃,充满生气与活力,触目所及,到处都是‘精’神饱满脸‘色’红润来去匆匆的人。 ”

    商贸区外与江畔码头连接的道路,用煤渣、砂石铺成的宽大路面非常平整,为了使其更加坚固,细心的工匠们还在里面‘混’杂了一些石灰烧灰,从码头到租界坦‘荡’如砥。虽然道路宽阔,可使数辆马车并排行走,但却实行着一种当地人称为“‘交’通规则”的行驶方式,左来右往,车马再多,也无需避让,更不会拥挤,显得井然有序。

    与上海县城里坑洼不平的街道不同,商贸区内的街道尽是用烧灰铺就的平整路面,干干净净,没有丝毫污泥粪水,街道两旁临街一侧的商户铺面‘门’口摆着一些竹筐,用来盛放垃圾等物,城内有专‘门’的环卫局,招募那些年老贫困之人,特别年纪大的,每日定期打扫,收走垃圾,还有专‘门’收垃圾的商贩,贩卖谋利。

    每早晨有专‘门’收夜香的人员推着车辆将各家各户的粪便收走,到区外各处去贩卖。这些粪便。不要对普通农户,便是对地主士绅,也都是宝贝,乡间孩童无事,便是出去拾粪。只是随着农事废弛,民户逃亡的逃亡,抛荒的抛荒,各地粪便,已经好久没人收了。

    倒是上海这边,因为有这商贸区的存在。大量的物资接驳转运呈现了颇为繁盛的景象。

    从崇祯十四年起。附近几处繁华富庶的去处因为不断的有灾蝗灾发生,无数的田地抛荒,流民遍地。

    十四年四月至八月,吴江一带。大旱不雨。飞蝗蔽。官令捕之。日益甚。米价每石银四两,流丐满道,多枕藉死。民间以糟粮腐渣为珍味。或食树屑榆皮。各处设厂施粥,吃者日数千万。

    崇祯十五年‘春’,大旱,斗米钱一百一十文,民有食子者。遗惠祠及隆福寺集饥民千余,日死无萁,税粮急,漕米许三分之一,改麦折价,每石一两五钱。冬米每石四两,饿死载道,河中浮尸滚滚。城‘门’巷口抛弃儿百十为群,或有人引去,或视其僵死者,尽弃之丛冢,或聚而焚之,或掘坑埋之,盖不胜数。幸不死者,剥榆树皮为饼,糠皮为粥,一望村落,树皮剥尽,是数十年没有过的饥荒。

    崇祯十五年(164)归安大旱,飞蝗蔽而下,所集之处,禾苗与芦苇立尽,民削树皮木屑杂糠秕食之,或掘山中白泥为食,名曰观音粉。含山左侧地名良村,强徒数百啸聚作‘乱’,幸亏不日被扑灭,可是,瘟疫继至,但官府不但不蠲免钱粮,反而严刑催科。而苏州府吴县米价贵至每石银三两三钱,麦石二两二钱。民益艰食,流离窜徙,老稚抛弃道傍,城乡房舍半空倾倒,死尸枕藉。

    灾加上物价腾贵,让商贸区变得越发繁荣。每日里黄浦江里的大船只将一船船的粮米油盐卸下,由各地的商人忙不迭的拿着‘交’割凭证到堆栈取货运走,运到各地去大赚特赚。

    自从洛阳陷落福王罹难之后,这商贸区除了明面上的农产品输入和暗地里的军器火‘药’等物‘交’易外,更多了棉布的大量‘交’易。

    往日里号称人间堂的杭嘉湖苏松太地区,也有大量的流民被商贸区散发出来的巨大吸引力所召唤,自觉不自觉的用脚投票,到这里来碰碰运气,看看是否能够在这传之中的神奇之地为自己和家人谋求一个求生之道。

    一时间,上海县和附近的几个县城、卫城里这样的流民人满为患。到处都是那种神情麻木,卑微,畏惧与怜苦的流民。与这里的百姓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而且这里的百姓,总让人有一种怪异的感觉,或者他们身上有与众不同的气势,那是一种自信与昂扬‘交’杂的气势,个个走起路来也是昂首‘挺’‘胸’,大步流星的。似乎这里人等,上上下下,都怀有一种希望,或者怀有一种梦想。

    这些百姓无不暗自庆幸自己的幸运,能够在商贸区建立之初便决定投入这里,有人甚至带着自己的土地加入。此时的商贸区繁华景象让这些从中获利者欣喜若狂:各类商铺鳞次栉比,商人往来不断。与不远处的上海县、金山卫、奉贤、川沙、甚至苏州湖州等地相比,这里简直就是非大明之地,而是另一个没有灾祸,没有战‘乱’的美好国度。

    此时正是华灯初上,许多的买卖商铺趁着这一之中最后的商机努力做着生意。街上人流熙熙攘攘之时,虽然秋意已浓,空中偶尔有几点秋雨飘落,江面上吹来的江风也带着徐徐凉意,却丝毫没影响到街上行人如织穿梭热闹。

    在靠近黄浦江的一侧,因为这里聚集了大量的仓库堆栈、从事与南中商社进行各种‘交’易和服务活动的商铺,,无数的人们要寻找场所休憩游玩闲耍,所以,催生了大量的茶馆酒楼饭铺。在一些背静的巷子里,还有为数不少的烟‘花’风月场所,与同样在水边做生意的秦淮河不同,这里没有那么遮遮掩掩,谈诗论画的‘花’头,只要价钱给的合适,便是码头上扛大个的脚夫,也可以和院子里的‘花’魁来上一发。

    “咱们这里才是正宗的院子,拜管仲做祖师爷的!哪像秦淮河边南曲的那群婊子,每日里不务正业。只想着如何钓金龟婿,到有钱人家当老婆?!婊子就是婊子,不管是卖‘奶’茶的还是卖绿茶的!”

    正值晚饭时节,几条大街上,各个茶楼酒肆尽是开足马力,各类的刀勺声,跑堂吆喝声响成一片,阵阵酒香的‘肉’气,只管从各酒楼间喷散出来。街道上的大饭铺、饭摊面摊也是拼命的吆喝着,招呼那些刚刚结束了一辛苦劳作的苦力们到店里来填饱肚子。努力做着自己的生意。

    邻近江边新近开设的“正兴馆”算是一家综合‘性’的饮食场所。标榜自己是地道的本帮菜,既有可以供富商大贾宴请的草头圈子、红烧荷包翅,虾子大乌参,青鱼下巴划水、青鱼秃肺、油爆虾等菜肴。也有糟钵头、秃肺、大‘肉’包、蟹壳黄、大排面等普通人吃的东西。为了招揽生意。提高人气。‘精’明的老板更开设了茶座,请来唱评弹的先生书兼读报,这样一来生意更是爆满。楼上楼下都挤满人各类声音嘈耳,阵阵兴奋的议论声不断传来,连添茶伙计都不由驻足,倾听忘活。

    一楼大堂内的茶座里七嘴八舌,食客们一边享用着油水丰足的晚饭,一边议论着最近的商机,这正兴馆内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也许你的发愁事恰好便是别人的生财之道,因此更加热闹,吸引更多的人前来。

    “没有鲁班大师的技艺?不要紧。没有坊间大工匠铆榫、燕尾槽等技艺?不用慌。号这里新近进了一万斤从河静制造购进的上好铁钉,房梁木架,便是常人‘妇’孺,也是一锤便搞定,一钉就钉牢……”

    “买不尽的横塘纱,收不完的松江布。可是,老兄,如今南中细布被一船船的运来,又被一船船的往各地运走,你还打算靠着纺纱织布赚钱?要我,索‘性’就地在横塘收购棉纱,在松江各地收购白布,卖给南中商社换成成品染‘色’细布,往各地去卖,一进一出有一顶帽子好抢的!”

    “你那几百包生丝还打算留着啊?我告诉你啊,就算是你的货‘色’是南浔的什么七里丝,你从‘春’摆到了秋生丝也要发黄了,再放下去,到了明年开‘春’可就彻底卖出钱来了!你该着钱庄的钱打算怎么还?什么?你的生丝是八甲标准的上好货‘色’?我的老兄,你也不想想,再好看的姑娘到了三十岁还能嫁得出去吗?”

    “林老板,我这可是从南中‘弄’来的纺织机,要不是我老婆是跟着南京李姑娘的婆子的结拜姐妹,走了李姑娘的‘门’路,好言央求,才从隆盛行李大掌柜的这里‘弄’来了二十台纺织机,紧要部位一‘色’的九转钢制成!比你家里那些木头制成的织布机强多了!也不打算一棍子敲死你,一台机子,一千元!如果要是让弟入股你的织造场的话,一台机子顶三股!”

    在大堂里,人们听着书先生读报讲评,穿‘插’着评弹,饮酒话谈着生意。

    而在一些较为‘阴’暗的角落里,同样有人在谈着不太见得光的生意。

    “何爷,我这二千人里可是有七八百人是各地的织户,要不是各处灾害不断,南京织造用不了那么多的人手,各处的织造坊又是生意不好,几十个开织造坊的财东都转行去给南中商人当坐办卖南中布匹,这些人如何能够被我‘弄’来卖给你?您这个价钱能不能往上再抬抬?我可是每一干一稀两顿饭的养活了他们半个多月,总不能连本钱都回不来吧?”

    “黄胖子,你少和我这里哭穷,谁不知道你这些织户原本就是各家的家奴,家主不要了,甩给你的?你用一干一稀的养活他们?谁不知道在这黄浦江边上,凡是被隆盛行看好的人,都是每两干一稀的养活着?初一十五吃‘肉’,表现好的、被选上当头目的还有每一个咸蛋的犒赏?你这些人老子买了回去转手卖给隆盛行的大爷们,不也得要‘花’时间和人情?不也得拿粮食养着他们?”

    “何爷,您是什么人物啊?!这黄浦江上下谁不知道您和隆盛行的雷掌柜是拜把兄弟,他能耽搁您的生意?的我敢写包票,这些织户如果验不上,不能通过隆盛行的测试,您就把我装到坛子里拉到吴淞口外种荷‘花’去!”

    “算你子会话!得!人我要了!不过。我可没有现钱给你!正好手头有一批彩妆五毒大红纱,正宗的九龙江织造坊出的!我照着四元一匹折给你,算是抵这些人的价钱了!”

    被称为黄胖子的人口贩子,做了多少年的贩叶子搬石头的人口生意,从来都是一手钱一手货,今被这姓何的要以货易货,不由得有些迟疑。

    并不是这笔‘交’易无利可图,相反的看上去利润还是很不错的。万历年间的一匹彩妆五毒大红纱成本就是十五两,但是朝廷只给工钱六两五钱。而如今市面上卖的这彩妆五毒大红纱的零售卖价直接就是六元一匹,如果大量购买还能够再低一点。但是怎么着也是得在五元以上。他摇摇头。哭丧着脸。口中叫苦连连的接下了这笔生意。

    (实际上对于隆盛行来,这种彩妆五毒大红纱的成本(含运输成本)也不过三元五六钱而已,即便是“低价”倾销,也绝对是暴利。)

    楼下的‘阴’暗角落里谈的是见不得光的生意。在楼上的雅间里。几个身材结实魁梧。神情举止粗豪,目光顾盼间闪动着寒光和杀机的汉子商谈的,就是干脆黑暗的生意。

    正得高兴。忽然楼下阵阵‘骚’动,一片的声音道:“巡捕来了。”“还有城管!”

    “城管局的人来了,注意不要吐痰扔垃圾!还有,二,告诉咱们的伙计们,仔细看看咱们的摊子,是不是摆的过界了!心那些城管,都是些油盐不进的滚刀‘肉’!十三点!”

    雅间里的这些人顿时停住了话语,推开窗户循声望去,只见一些头戴黑‘色’帽盔,身穿蓝‘色’短罩甲的人在街上转悠,他们有的人抄着手,有人背着手,腰间挂着短棍,个个‘挺’‘胸’凸肚,目光如鸷鹰般锐利,只往人群中扫‘射’。

    旁边有人低声道:“这些城管着实厉害的紧,专管市容卫生商贩,列位看这商贸区里干净整齐吧?全是这些城管的作为!驴球子的!吐一口痰便要罚款一个铜圆,站在墙角解个手更是罚一个银元,要么就是你帮着他们抓到两个随地便的!那些‘乱’摆摊的贩,很多人都遭了他们毒手,对他们更是怨声载道,骂不绝口,皆因为随地丢弃垃圾,食物残渣污水满地都是,被城管抓到了之后先打棍子,然后罚钱,更要在摊位上悬挂卫生不合格,饮食后果自负字样的牌照,这样一来,哪个人敢去吃?这城中的商贩买卖铺户无不对这城管又怕又恨,但是到县城里去逛了逛,又觉得没有城管还不行!”

    那人给同伴起了一件事端的便知晓城管的厉害:‘春’的时候,一群读书士子到这商贸区来游历,顺便给家中妻妾丫鬟买些内衣丝袜高跟鞋缅铃角先生之类的闺阁清玩之物。结果言谈之中对宁远伯的所作所为大为不耻,言语之中便大骂宁远伯爷与民争利不重士子等等。本来他们骂宁远伯这种事情商贸区里见得多了,商民百姓巡捕也懒得管,不想其中一个还当街呸了一声,吐了一口痰表示自己的愤怒。

    没想到此举被一群城管看到,当即上去,要那秀才缴纳十个铜圆的罚款,理由是‘春’瘟疫横行,该人有恶意传播疾病之嫌。不想因那群读书人态度恶劣,拒不缴纳罚款,城管们索‘性’又追加每人一个银圆罚款。

    “这可捅了马蜂窝。当时有人跑到上海县去报官。恰好江苏学政和御史在这边,闻言大怒,当下便发了公文,令商贸区好生将这群生员送出来,不得侮辱斯文。结果,你们猜,这事情怎么演变成什么了?”

    “驴球子的!让咱老子看,只怕这边的城管要倒霉了!”

    “错了!错了!”

    “‘奶’‘奶’的!难道还是那些生员倒霉不成?”

    “虽不中亦不远矣!”

    那个与这群举止粗豪的汉子一道谈生意的,正是这商贸区里很多的一种人,黄牛,或者是掮客。

    “这边的黄大掌柜的直接就把江苏学政的公文给丢出去了,老子的城管没错!然后下令,紧闭商贸区大‘门’,将已经准备发往南京、苏州、镇江、扬州等处的粮米油盐布匹。还有准备给长江沿岸各处的兵器铠甲什么的都停了运输。然后,围墙上的大炮都被推了上来,所有商贸区的丁壮人人披甲个个持刀,这一下,可是把江南官场和南京留守的大老爷们给吓坏了!”

    几个汉子捏着手里的杯子不话了,过了一会,一个陕西口音的汉子才低沉着声音询问道:“那,大明朝廷的这些老爷们怎么办的?”

    “怎么办?刘爷,你可知道这江里的许多船只都是谁家的?十之六七都是这些老爷们的,这上海商贸区和宁‘波’商贸区的粮米油盐布匹晚到一。他们要损失多少钱?而且如今江南各处州府。有多少升斗民要靠南中来的粮米过活?还有那些读书士子,也是要靠南京李姑娘发的膏火粮食才能撑得下去。更不要长江沿岸各地军镇老爷们正好有了理由打败仗了,咱们手里没有武器火‘药’,怎么打?!”

    “于是。这学政和御史就得罪了大家伙?”

    “可不是!一个气得回家就递了题本辞官不做回家啃老米饭了。另一个据没几就病死了!”

    那几个人听了脸上神情更变不已。黄牛急忙为众人开导,“刘爷,罗爷。李爷,其实这也是好事。这商贸区里行的是南中律法,有一点好处就是,大明的律法在这里行不通,您只要在这里不犯事,在外面有大的事情在这里都没有干系。便是劫了皇杠,日了娘娘,也是半点关系也无!”

    听了这话,几个人不由得互相看了看,然后犹如卸下了千斤重担一般,哄堂大笑起来。

    “劫了皇杠日了娘娘都没有干系,那要是咱们办得是烧了皇上家祖坟,杀了他两个叔叔的事情呢?”

    “我虽然没有这几位那么豪横,却也是很让皇上不痛快,不知道该如何呢?”

    “没错!咱看这几日江面上来了不少的炮舰,还有不少的军队登岸,不知道要做些什么?”

    “各位爷,那些兵船和运兵船这几日街上传是要运兵北上去打辽东的鞑子的,与各位爷何干?”

    看着那黄牛被几个人调侃挤兑的脸‘色’通红,汗珠不停从额头滚落,几个汉子不由得哄堂大笑起来。

    笑声中,听得脚步声、楼梯响,一连串的打招呼声响起。

    “却是黄大掌柜的。”

    “黄兄多日不见,一向可好啊。”

    “又见到黄大掌柜了,当日聆听高论,颇有所获,今日定当再次洗耳恭听。”

    “黄大掌柜!有什么好生意可是要多多照顾弟啊!”

    一片招呼声中,一个着南中官话口音的温和声音响起:“诸位兄台相与抬爱,黄某实不敢当啊!今日有事,改日定当与诸位详谈。”

    接着一个四十余岁,微微有些发福,穿着员外服,眼中饱含笑意的典型商人满面笑容地走进雅间来,人虽然进来了,口中却依旧不断对外面与他打招呼的食客们还礼周旋客套,这个中年人正是隆盛行派驻上海的大掌柜兼商贸区的大班黄义伟。

    与在场众人团团的行了一个罗圈揖打过招呼之后,黄大掌柜的制止了那黄牛打算为他逐一介绍一番的举动。

    “且让在下来猜一猜,看看在下猜的是否准确。”

    “这位兄弟你在这几位当中最为年少,正当俊杰,又是陕西口音。想来是此时正在江淮河汉间游历的安塞大掌柜八爷的义子李爷了?”

    “这位仁兄,眼前你的簿子最厚实,但是你的衣着却在这几位当中最为朴素,这样的气里依旧是一身粗布夹袄,你应该是目下正在汴梁一带生意做的顺风顺水的米脂鸿基号的刘爷了。”

    “挨着刘爷坐的,想来就是新近与米脂鸿基号联手大做生意的延安罗大掌柜的兄弟十爷了。”

    “而这位,脚下一双厚底官靴,话间不时带出些辽东口音的,应该是与刘爷、十爷还有兄弟李爷一直做对‘门’生意的昆山号的干将了?”

    眼前这几位来历被黄义伟一一点到为止,几个人却也不以为奇特,在人家的一亩三分地上,自己的这点秘密算得了什么?

    不错,来的这几个人正是李自成的部下刘体纯,罗汝才的堂弟排行第十的罗汝祥,张献忠的养子本姓李的张定国,而对面的正是左良‘玉’的心腹大将。。


如果您喜欢,请把《夺鼎1617》,方便以后阅读夺鼎1617第五百章 沪上见闻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夺鼎1617第五百章 沪上见闻并对夺鼎1617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