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节

类别:科幻灵异 作者:孺人 本章:第60节

    如今换成自己,崔刺史恨不得将林立文永远留在牧州替他种田!

    于是在看完这些东西后,崔刺史再对待林立文时,便越发的和蔼可亲了:“大郎这份推广计划做得委实不错……你且先回去等着,待我将奏折写好,便一并上报与圣上。”

    “那后面便劳烦刺史大人了。”林立文忙拱手道谢。

    崔刺史在林立文走后,立即便去写了奏折。然后连同林立文的交来的统计,种植之法与计划书一并派人连着此次种植所收获的各粮食样品送去了京城。

    而接到文书的永兴帝在知晓牧州此次种植成功后,高兴到不行,并且还唤来吴大监:“去将牧州此次所试种的各种类稻谷都拿去御膳房,让他们做来与朕品尝!”

    因为此次试种,林立文的两季稻虽也有分别有收获,但粮食产量却并不很是理想。第二季种植早熟品种还算可以,虽不如第一季,但起码亩产量也破了两百斤。然高产品种那五亩地里,亩产量还不足百。

    这跟林立文的预计相差不大,毕竟高产粮种种植周期过长,到了后面入秋时温度日照跟不上,必然会对产量有所影响。

    因此林立文在推广书里特别指出,来年若想要试种两季稻,必得选以府城为界的南地县城方可。

    至于稻稻套作与稻豆套作这两种法子种植出来的效果还算不错,可林立文也在文书上说了,此二法对种植技术有一定的要求,需得将百姓们教授后方可大力推广。

    但唯有再生稻不同。

    再生稻的种植方式不难,且它不需要再度播种,是所有家中有种植水稻的老百姓都能试种得起的种植法子。

    再者再生稻的成熟期短,便是一些温度气候不足以支持两季稻生长的地方,也是能种植成功的。

    虽然说在产量上,再生稻只能达到第一季的一半。但它还有一个优点,便是再生稻的品质与其煮熟后的口感会比第一茬要好很多。

    永兴帝便是看了林立文的这段描写,才迫不及待的使唤吴大监,命他将各稻谷拿去御膳房煮来品尝。

    这一品尝,永兴帝果然忍不住赞叹道:“再生稻果真味美!”

    被再生稻口感征服的,还远不止永兴帝。

    因为永兴帝在吩咐吴大监命御膳房去煮饭时,又一时兴起,让其将煮好的各种米饭分发给后宫的众妃嫔与皇子们品尝。

    且品尝完后,永兴帝还命人在一旁询问大家对这几种米饭的口感喜好。

    于是众妃嫔与皇子皆言,其中有一小碗米饭,虽腹白小,但其光泽最好,入口后也最为味美。

    而这一种米饭正是用再生稻煮出来的。

    太后对再生稻的口感很是满意,甚至她品尝时还询问起一旁的宫人:“此米是由何地新进贡而来?”

    能让太后误认为是地方专门进贡给皇室的贡米,便可见这再生稻的口感委实很是不错了。

    等到第二日,永兴帝在朝堂上便将牧州林立文递交上来的那三份文书,派发给了众大臣观看。然后他又笑着问下面的各大臣:“林大郎这次立下此等大功,然他却曾言自己不会做官,只会种地……不知诸位爱卿觉得该对他如何嘉赏?”

    众大臣这一次则完全不同于以往,待到大家将文书看完后,一个个的都争先恐后的夸起林立文来。各个都笑着说那林大郎果然于种田一事上天赋过人,很是该重赏一番。

    崔氏一党有人提议该赏林立文许多钱财,毕竟林立文曾经还因家贫导致无银钱制作农具一事,大家还是有印象的。

    而王氏一党便接着提议,说除了赏赐林立文银钱,还可以嘉奖他们家多些田地。因此林立文在文书中也有写明,此次试种种子出自他家爷林老头之手。

    故王氏一党便言:虽是林立文吩咐其帮忙培育的,可也该记林老头一功。

    嘉奖林老头做官什么的肯定是不合适的,毕竟他年纪一大把了,再者林立文这个最大功劳者都未赏赐官职呢!所以最好的办法便是多赏赐林家些田土。让他们家人能多多去种地,也好多给朝廷培育出更好的种子来……

    “哈哈哈!确实该重赏!”永兴帝没有再看到以往的党派之争,心中便更是高兴:“既如此,这次便赏赐那林大郎白银一千两,赏赐林家上等良田三百亩!”

    众大臣则齐声道:“圣上圣明!”

    很是清楚这些大臣为何这一次对林立文的态度大为转变的永兴帝,对他们口中“圣明”这话,也就只是听听,并未往心里去。

    待到散朝后,永兴帝只换来使者,对几位他比较看重的大臣嘉赏了一份再生稻。

    毕竟这般好的稻子,也该大家一其品尝才是!

    牧州府城这边,作为试种负责者与试种协助者,林立文与崔刺史也需要品尝一下这些稻谷的口感,且还是上交给永兴帝之前去品尝的。

    于是就在林老二觉得干米饭已经足够好吃了的时候,再生稻一入口后,他便觉得自己过去所食用的那些米饭都不算什么了:“这稻孙子口感怎能这般好?”

    因着是从老植株上再次抽穗长出来的稻谷,属于稻生稻再生稻了,所以大家便又喊再生稻叫稻孙子。

    “确实比寻常米饭要来得味美些。”林杨氏与钱秀秀也觉得再生稻的味道甚好,便在一旁点着头。

    林立泽则板着一张还很是稚嫩的脸说道:“多谢大兄种出这等味美再生稻来。”

    林立文瞧着他这郑重的姿态与语气,差点没被逗笑。

    只是既是试吃,分量自然不会太多,眼下一家人能食用上一小碗尝尝味道便没了。再生稻虽不用拿来做种子,但是却是要上缴朝廷的。

    林立文现在只能这般笑着对大家说道:“等明年种植得多了,咱们便可以多食用些。”

    再生稻才刚种植出来,大家能感受到的便也只有其外观与食用的口感上的区别。但实际上,再生稻的营养是要好过第一茬稻谷的。

    只是因为其产量委实不高,且收割时需要保留一定植株进行二次抽穗生长,所以必须要人力劳作。于是,在林立文穿越之前已经没有什么人去种植了。但在这里,在还没有高产粮的杂交水稻出来之前,也没有各种机械化能去协助大家种植时,低成本成熟期短的再生稻是值得推广的。

    为了能更顺利的将再生稻在牧州推广开来,林立文的推广计划书上,便特意请求永兴帝能将今年试种的四十亩早稻作为粮种留在牧州,并按照比例,分发给牧州各县城的百姓。

    因为再生稻若想顺利长成,产量高,对前一季稻谷的成熟期也是有要求的。若是第一次稻谷成熟太晚,如高产实验田里的那十亩,虽第二茬再生稻后面也有长成,但最终亩产量却很是低下,第一季稻谷明明产量更高的粮种,种出来的第二茬再生稻却远不如早熟试验田里的亩产量。

    因为有确实的种植试验数据在,所以永兴帝对于林立文的这一提议,表示允许。随后他便派人将嘉赏与圣旨一并送至牧州。

    跟林立文所预料的一样,他果然被永兴帝留在了牧州。圣旨里还让崔刺史协助林立文,一并负责来年各县城的水稻一年两收的推广一事。

    第77章 景县

    再生稻的种植方法并不难,因此在教授上会比之前吉州推广棉花时要来得轻松许多。然它有一个最大问题,便是粮种不够。

    今年一共试种四十亩,当时收来毛稻一万四千二百多斤。但是晒干水分,去除杂质后,还要扣除上交朝廷的样品后,便只剩下一万出头了。这一万出头里面还要再经过一番挑选,方才可得能做粮种的稻谷。

    然而牧州辖下一共十个县城,其中分别是一个上等县,三个中县,五个中下县以及一个下县。

    只光那一个上等县,人口登记户数便有八千多户。

    这样一算,一万斤的粮种是完全不够分的。

    不过粮种不够分这件事,早在林立文做推广计划书之前便已经考虑好了。经过前段时间的巡查,林立文将各县城的大致气候也摸出来了。

    最北地是衡县,紧挨着它的便是襄县,这两县气温属牧州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因此林立文决定早产粮种分发以这两县为主。

    除这两县之外的其余八县,按照其气候拿本地稻谷,再用林立文之前所教授大家的处理稻种的方法,使得其秧苗期缩短些许时日后是完全可以种植出再生稻的。

    而衡县和襄县,它们还是两个中下县,户口数均只有一千多户,且这里边还有部分城中常驻不种地的户口。

    林立文的推广计划书里,便是暂时拟定每户按照三十斤粮种标准去派发。并且安排技术人员分别去往各县城,与当地官府和屯田司配合一起下乡对老百姓进行水稻一年两收的各种种植方式。

    至于老百姓们具体选择哪种种植方式,可由他们自行选择。林立文的目的便是想尽办法,将这些种植技巧传授与大家。

    下乡教授时间可定为十一月开始,因为此时地里粮食已经收获完毕,属于农闲的时刻。这个时候老百姓有空闲的时间,而屯田司这边也因为官田粮食收获完毕,能派遣出足够的人手下到乡村去。

    至于林立文,则要赶在十一月之前,跟在吉州府城时一样。对各县城屯田司选拔过来的农家好手进行先一步的培训。

    等到培训完后,再让之前参与了整个水稻一年两收种植的那十名农家好手带队,一并下乡教授百姓们种植技巧。

    但下乡教授百姓到底是件辛苦活,且还需要教授者有足够的耐心。因此林立文为了让这些下乡人员教授百姓时能更细致有耐心些,便向崔刺史提议应该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薪酬补贴,以及来年百姓种植成功后的些许嘉奖。

    毕竟想要下面的人做事时能卖力又尽心些,物质奖励是绝对不能少的。

    而且林立文还希望哪怕他走后,这种技术下乡一对一指导的方式,以后还可以在牧州沿用,或者说是整个皇朝都能沿用。但林立文也知晓,他若是直接跟永兴帝提议在全皇朝推行农业技术下乡一对一指导方式会很难。

    所以当时在牧州,林立文才会在县城城官田修建出供老百姓学技术时居住的临时宿舍,他打的便是一个地方一个地方慢慢来的主意。

    “大郎思虑甚是周祥。”听完林立文的建议后,崔刺史沉默了好一会,才笑着对他这般说道:“那便按大郎你的计划行事吧。”

    林立文躬身行礼:“多谢大人。”

    然待到林立文离去后,崔刺史忽然长叹了一声。

    冯文书关切询问道:“大人为何叹气?”

    “不为何。”崔刺史笑道:“只是叹那林大郎心善。”

    闻言,冯文书也沉默了。

    崔刺史出生崔氏大族,家中男子做官者无数,差使官吏行事更是习以为常。对下面一些官吏者也常有嘉赏,但冲的是他们办事得力,而非林立文所挂心的,希望老百姓能更好的将种植技巧学会。

    与崔刺史商定好后,林立文这边便着手准备牧州农事培训班的事了。其辖下十个县城所选拔的农事好手,也在接到府州这边下达的通知后,快速安排选拔好的人选赶至了府州屯田司来。

    这些人到来后,学习兴致格外的高昂。尤其是衡县官田所派来的那些人选,每日上完课后还会仔细背诵一番。

    “大郎说了,待到咱们学完,种植法子他还会找人手书一份送往各县城屯田司。”所以有人对衡县官田众人纷纷背诵的场景,很是不解。

    衡县一人便道:“你们肯定都没食用过再生稻吧?”

    这不废话么!

    再生稻这一新奇的种植技术,乃是林大郎今年第一次在府州官田里试种出来的。据说圣上食用再生稻后大赞其味美,于是今年所收获的再生稻便全都进献给了皇室。

    他们不过是牧州辖下各县城屯田司官田里的农家,别说是食用再生稻了,便是见都未曾见过。

    所以江县一人便问道:“难不成你食用过?”

    “未曾。”衡县那人这般回答道,然他却又说道:“虽未曾食用过,但却亲眼瞧见过。”

    这下宿舍里的所有人都好奇起来,纷纷询问他是在哪里见到的。

    衡县那人却没有直接回答众人的问题,反而反问大家:“你们都不知大郎原是何处人吗?”

    景县一人便道:“这我当然知道啊,林大郎可是衡县人。”

    这话一出来后,其余各县城农家者顿时恍然,而衡县众农家好手便皆面带得得意了起来。

    原来早先林立文确实是将林家所留的粮种都带走了,但那些是经林老头他们仔细挑选出来的种子,其余一些收来的稻谷却还是留在自家。

    因此今年林家便是从那些谷子里挑选出稻种,再次种植了这两种谷子。

    春季时,林立文又借着巡查便带着钱秀秀回了林家村一趟,与林老头说起了这两种粮种的事,其中也包括了再生稻种植。

    林家早熟田中,林老头便也请人试着种植了一波再生稻。

    前些日子刚抽穗时被林家村的村民们瞧见后,果然大为震惊。一传十,十传百的,等到消息传开了后,衡县许多的老百姓都跑去林家地里瞧了热闹。

    所以他们衡县官田里也有不少人跑去林家田里瞧了。

    当时林家也没有隐瞒,不仅说了再生稻的事,也将林立文出发去吉州之前,交代他培育两种粮种的事情跟村民们细细说了。并且林家还表示,村民们若是有需要的话,他们会按照普通稻种的市价售卖给大家。

    只是有一点,这些早稻种子林家是按户售卖,且每户购买时最多不能超过二十斤。

    这也是林立文当初巡查完准备离去时,特意交代给林老头的。因为自家售卖的目的并不是为着赚钱,而是为了能让衡县这边更多的老百姓来年都能通过种植早熟稻学会再生稻的种植,增加家里粮食的收成。

    既如此,按户定量售卖就很有必要。

    也因为林家这般去售卖的,因此衡县这边其实已经有很多老百姓都提前买上了早熟稻粮种。


如果您喜欢,请把《退出科举后我靠种田封侯》,方便以后阅读退出科举后我靠种田封侯第60节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退出科举后我靠种田封侯第60节并对退出科举后我靠种田封侯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