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三笔·卷四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洪迈 本章:容斋三笔·卷四

    三竖子

    【原文】

    赵为秦所围,使平原君求救于楚,楚王未肯定从①。毛遂曰:白起,小竖子②耳!兴师以与楚战,举鄢、郢,烧夷陵,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也③。是时,起已数立大功,且胜于长平矣。人告韩信反,汉祖以问诸将,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④!帝默然。唯陈平以为兵不如楚精,诸将用兵不能及信。英布反,书闻⑤,上召诸将问计,又曰:发兵击之,坑竖子耳!夫白起、信、布之为人,才能不可掩,以此三人为竖子,是天下无复有壮士也。毛遂之言,只欲激怒楚王,使之知合纵之利害,故不得不以起为懦夫。至如高帝诸将,不过周勃、樊哙之俦。韩信因执而归,栖栖然处长安为列侯,盖一匹夫也,而哙喜其过己,趋拜送迎,言称臣,况于据有全楚万乘之地,事力强弱,安可同日而语!英布固尝言: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则竖子之对,可谓勇而无谋,殆与张仪诋苏秦为反覆之人相似。高帝默然,顾深知其非⑥也。至于陈平,则不然矣。若乃韩信谓魏将柏直为竖子,则诚然。柏直庸庸无所知名,汉王亦称其口尚乳臭,直一竖子也。阮籍登广武,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盖叹是时⑦无英雄如昔人者。俗士不达,以为籍讥汉祖,虽李太白亦有是言,失之矣。

    【注释】

    ①未肯定从:没有确定是不是要出兵。

    ②竖子:小子,家伙,表示对人非常不屑。

    ③此百世之怨:这是百世都难化解的仇怨。

    ④亟发兵坑竖子:赶紧发兵攻打他,活埋这个家伙。

    ⑤书闻:文书交与高祖知道。

    ⑥顾深知其非:因为深知这种说法并不确切。

    ⑦是时:当时。

    【译文】

    战国时赵国被秦国包围,赵国国王派平原君赵胜向楚国求救,楚王确定不下来出兵与否。

    平原君的食客毛遂说:秦将白起,臭小子而已!曾发兵与楚作战,攻取了楚国的鄢(今河南鄢陵)、首都郢(今湖北江陵)两城,在夷陵(今湖北宜昌市东),焚烧了楚国先王墓,侮辱您的先王,这是百世难解的宿怨。这时候,白起已多次立下战功,而且在与赵国的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之战中已大获全胜。有人告发韩信谋反,汉高祖刘邦就此事向各位将领询问解决办法,都说:急速发兵活埋这个臭小子!高祖默默无语。只有陈平认为汉朝军队没有楚军精干,各位将领用兵的本领赶不上韩信。英布谋反,文书传递给汉高祖,高祖召见各位将领询问计策,将领们又回答说:发兵攻打他,活埋这个臭小子!白起、韩信、英布三位将领,才能决不可掩盖,把这三个人当做臭小子,这天下就再也没有壮士了。毛遂的话,只是想激怒楚王,让他明白合纵抗秦的好处,所以不得不把白起当做懦夫。至于像汉高祖的各位将领,都不过是周勃、樊哙一类的水平。当初韩信因萧何追赶而回归刘邦手下,在不安中处长安为列侯,那时他仅仅是一介匹夫,而樊哙惊喜他的才能超过自己,趋奉拜谒高送远迎,说话必称臣,更何况现在占据全楚万辆战车的地盘,其实力的强弱,今昔怎么能同日而语!英布本来就曾说过:在各位将领中,我只害怕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现在他二人全都已经被杀死了,剩下的没有值得害怕的了。用臭小子这个称呼回答问题,可算得上是有勇无谋,几乎和张仪诋毁苏秦为反复无常的小人差不多。汉高祖默然无语,是深知他们说的不对。至于陈平,则不像其他将领那样。如果是韩信称魏将柏直为臭小子,则确实是这样。柏直庸庸碌碌,没有什么知名之处,汉王也称他为口中尚含乳臭,真正的一个臭小子。三国时魏国作家阮籍登广武(在今河南荥阳)山,感叹说:时代没有英雄,使臭小子成就功名!这是感叹他那个时代没有产生像古代那样的英雄。世俗之士不通晓事理,以为这是阮籍讥讽汉高祖,即使李太白也有这样的说法,这话说错了。

    省钱百陌

    【原文】

    用钱为币①,本皆足陌②。梁武帝时,以铁钱③之故,商贾浸以奸诈自破④,岭以东,八十为百,名曰东钱;江、郢以上,七十为百,名曰西钱;京师以九十为百,名曰长钱。大同元年,诏通用足陌,诏下而人不从,钱陌益少⑤,至于末年,遂以三十五为百。唐之盛际,纯用足钱。天祐中,以兵乱窘乏,始令以八十五为百。后唐天成,又减其五。汉乾祐中,王章为三司使,复减三。皇朝因汉制,其输官者,亦用八十,或八十五,然诸州私用,犹有随俗至于四十八钱。太平兴国二年,始诏民间缗钱⑥,定以七十七为百。自是以来,天下承用⑦,公私出⑧纳皆然,故名省钱。但数十年来,有所谓头子钱,每贯五十六,除中都及军兵俸料外,自余州县官民所当得,其出者每百才得七十一钱四分,其入⑨者每百为八十二钱四分,元无所谓七十七矣。民间所用,多寡又益不均云。

    【注释】

    ①用钱为币:拿铜钱来做货币流通。

    ②足陌:即足陌钱,古代制钱每贯十足为百枚,称足陌钱。陌通佰。

    ③铁钱:将流通货币由铜钱改为铁钱。

    ④商贾浸以奸诈自破:商人便私下里行奸使诈破坏了足钱为百的规矩。

    ⑤钱陌益少:货币分量都不足,且越来越少。

    ⑥缗钱:用绳穿连成串的钱。

    ⑦承用:承袭沿用。

    ⑧出:支出。

    ⑨入:收入。

    【译文】

    用铜钱做货币流通,本来都足够100文。南朝梁武帝的时候,因铜钱改为铁钱的缘故,商贾便私下作奸行诈自行破坏了100文的规矩,在萌渚岭(今湖南江华)以东,以80文为100文,起名叫东钱;长江、郢(今湖北江陵)以西,以70文为100文,起名叫西钱;京师(今江苏南京)以90文为100文,起名叫长钱。梁武帝大同元年,下诏统一用足数的百文流通,但虽然下了诏书,而人们并不实行,钱陌越来越少,到了大同末年,最终以35文为一百。唐朝兴盛时期,全部通行足一百文的钱。唐哀帝天祐年间因战乱而经济困乏,国家开始允许以85文为100文。后唐天成年间又减去了其中五文(以80文为100文),五代时后汉高祖刘嵩乾祐年间,王章任三司使,又减去了三文(以77文为100文)。宋朝沿袭后汉的制度,其中输官的人,也以80或85文(为100文),然而各州私下使用,还有随当地习俗达到以48文为100文的。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开始下诏书规定民间用绳子穿的缗钱,全部以77文为百文。从这时开始,全国承袭沿用,国家和个人支出或收回都使用这个数,所以起名叫省钱。但几十年来,有所说的头子钱,每贯56文,除了首都以及军队中的士兵领军饷以外,剩余各州县的官吏和百姓应当得到的是,支出的每百文才得71.4文,收回的每百文得82.4文,本来就没有所说77文(为100文)。民间所用的数目,多少就更不均匀了。


如果您喜欢,请把《容斋随笔》,方便以后阅读容斋随笔容斋三笔·卷四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容斋随笔容斋三笔·卷四并对容斋随笔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