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核心思想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六祖坛经 本章:《》的核心思想

    《六祖坛经》的核心思想

    常静

    《六祖坛经》是中国唯一一部称为经的佛教经典。六祖慧能大师在《六祖坛经》中向众弟子讲述了南宗禅的核心思想要义。这种核心要义就是慧能在《六祖坛经定慧晶》中所讲的无念为宗、无相为体和无住为本的理论。慧能大师在为大众说法时说:

    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恩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慧能大师的这三句话不仅是南宗禅的主要宗旨,也是慧能大师和《六祖坛经》的思想核心。下面就对这三句话作简要论述。

    一、无念为宗

    无念为宗中的念,就是指人的意念,第六识的意识活动。无念并不是要停止一切意识活动,而是不刻意地思考。从现象上起念,见到的都是假相,就会产生尘劳之心,生起喜怒哀乐等种种妄念。

    无念就是,于念而无念,于诸境上,心不杂,即在一切境上、心不被外境所染。在自己的心念上,常能远离一切外境,不在所遇境上起妄念。但不是百物不思,不是无思维存在,不是心中一片死寂,而是心不染境,在念念之中排除一切杂念妄想、排除尘劳邪见。比如,名闻利养方面的,财色名食睡五欲方面的,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方面的,祸福、生死方面的种种杂念。无念为宗就是以无念为宗旨。

    从佛法的体悟来说,若百物不思,常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无念是要人于念中去除虚妄的分别、执着。《坛经》云:

    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中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顿法者,至佛位地。

    无念之念,有两种互相对立的意义。一者,于念而不念,不于法上生念,此中之念为妄念,为邪念,是执着外境而产生的错误知见。二者,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此中之念是正念,是体证真如后产生的正确知见,是根本无分别后得智。因此,无念不是没有念,而是没有妄念,保持正念。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至佛位地,对凡夫而言,无念是修行的目标,对圣者而言,无念是自性作用的自然运用与发挥。

    迷失的人陷入现象之中,从而产生了各种幻觉,由幻觉生出错误的看法,一切烦恼和虚妄都是由此而生,所以,慧能大师要把无念当成禅宗的宗旨。

    二、无相为体

    无相就是于相而离相或外离一切相。意思是处一切相而即离一切相,或外离一切法相。如能在念之中排除一切杂念并且不执着于一切法相而离相,这就是无相。

    相本来是指事物的形状、性质等。禅宗认为,事物的相是由心造成的,所以都不是真实的,只有摆脱了这些虚妄的假相,才能认识到世间万物的真实本性。

    一切事物都是内因外缘和合而成,所以是没有自性的,但在众生的眼里,它们却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其实,众生所看到的只是一个虚假的相而已。佛教中所说的相就是表现于外而能想象于心的各种事物的相状,也就是形相或状态。根据众生业力不同,所得的相也不同,佛法的作用就是让人看到它的本性是空,从而破除诸相。

    相是相对于性质、本体等而言,它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所照见的对象,万物本性虽然是空,但在六识的观照之下就会显现出各种不同的相。一切外相都是虚假的,没有固定不变的形式,同样的事物在众生的眼里可能会有不同的外在表现。比如恒河里的水,在人的眼里它是水,但在天人的眼里,它是琉璃世界,在鱼的眼里它就是可以居住的房屋,在地狱众生的眼里,它就是火海。

    无相为体就是以无相为本体。六祖说:外离一切相,是名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如果说能离于相,那么法体就不会受污染,自然清净了。《金刚经》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可见,无相即诸法实相。实相即真如无相,佛性无相,自我本心也无相。《金刚经》还说: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因此,无相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无相也是一切无相,如在行而无行相。在卧而无卧相,内心如如不动。此处无相不是指无诸法事相而是指无诸法的执着相。因为无相性空。无有实体,无所执着,不能执着于一切法丰目。

    《坛经》中的无相,有两层互为表里的意义。一者,万物由因缘而成,是虚妄之物,本来就没有不变的实在之相与本体之相。二者,于相而离相,外离一切相,修证的过程,就是舍离因执着而产生的实在之相,回归万法本有的无相之相。因此,无相并不是否定事物各式各样的外在之相,而是否定因无明而有的实在之相与本体之相。

    在慧能之后,禅宗也发挥了对无相的应用。万法本性是我们无法用眼睛看到的,也无法用任何语言加以描述的,只能用心来体会。而只有当心不受世俗之相束缚时,才能见证到万法的本性,所以,慧能大师说离一切相即佛。

    三、无住为本

    无住也是《六祖坛经》的主要思想之一。住本指事物形成后存在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但诸法因缘生灭,自性本空,一切事物都是处在不停的轮回流转之中,根本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不但具体事物是这样,而且一切法都不能常住不变。

    但慧能大师说的无住并不是指事物不能常住不变,而是指心的无祝无住就是时时刻刻不为对象所束缚,不再追忆过去的事情。前一个刹那后一个刹那,每个刹那绵绵不绝,时时刻刻都依循着佛法,不为任何对象所束缚,就是无住为本。任何一个时刻中,心如果有所停止,固定在某个事物上,就是住的状态。所以,无住就是心无所执着,无所取舍,没有特定的认识趋向。也可以说无住就是要保持心动的状态。

    无住为本,即以无住为根本。《维摩诘经观众生晶》说:从无住为本,立一切法。念念之中不思前境。于诸法上,念念不住而无缚,每个念头都不执着。于心无事,于亭无心。念念皆空,随时丢,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如镜照物,镜上不留色影;如风来竹面,叶上不留风声;如雁过长空,空中不留痕迹;如百鸿踏雪,雪不见爪痕;如浮光幻影,掠过长空,倏起倏灭。《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即是一切都不住着、不执着,不追怀往日荣辱,不计较过去恩怨,事如春梦了无痕!一切缺陷、忧苦、悔恨、烦恼、祸福、生死,等等都无注都不被束缚,犹如飞鸟出笼,离开一切尘垢、离开一切妄念。而生其心就是显露出自我本心,就是生清净心、悲愿无尽的菩萨心、菩提心、慈悲喜舍心、智慧心、平等心、利他无我心等等。六祖所说的心不住法,道即通流,意思是,无著既指排除杂念。不执着干法,也指正念不断。

    法和万物都是一样的,都是没有本来自性的。在实际修行中,要求修行者在任何一个时刻,在一切法上都无所祝如果一念有住,就会陷入束缚之中,如果在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就是远离了一切束缚。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名相虽不同,但在意义上是连贯统一的,在修行实践中也是如此。无念是在念念之中排除一切杂念;无相是在念念之中排除杂念并且不执着干一切法相而离相;无住是在念念之中排除杂念并且不住羞、不执着于一切法。如能做到无念,则无相、无住亦同时具足,一切都无所执着了。认识到诸相的虚妄不实,就能做到无住生心,而不住于一切法,就能抛弃一切想念。所以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禅宗的核心思想,在实际修行中,三种境界缺一不可。


如果您喜欢,请把《六祖坛经》,方便以后阅读六祖坛经《》的核心思想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六祖坛经《》的核心思想并对六祖坛经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