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善知识大义研究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六祖坛经 本章:《坛经》善知识大义研究

    《坛经》善知识大义研究

    章权才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读《坛经》,经常读到善知识三个字。如在自序品第一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静,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我作了粗略统计,《坛经》中总共有75处提到善知识,分布的情况是:《自序品》第一有2处;《般若品》第二有30处;《决疑品》第三有6处;《定慧品》第四有12处;《妙行品》第五有25处。《般若品》与《妙行品》是其中的分布重点。

    善知识,有个历史考察问题。在佛教历史上,谁最先提出善知识的呢?善知识最先出现在哪部佛经呢?善知识的最初解释又如何呢?我读的经书不多,考察的范围有限,不敢妄下结论。但有两点是明白无误的:一是在慧能之前,已出现善知识的提法。比如,天台宗大师智觊就曾提到善知识。智觊有一部著作叫《法华文句》,卷四即云: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从生年上看,智觊与慧能相较,生年刚好早了一百年。二是善知识虽然不是慧能首倡,但他对善知识谈得最多,最是重视,这一点也是学者的共识。

    善知识是指什么?有些什么内涵?为什么六组会如此重视,要反反复复提到它?带着诸如此类的问题,我翻阅了有关资料,并曾多次向有关专家学者讨教,遗憾的是,都得不到比较满意的答复。

    我注意到,近几年来,随着禅宗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善知识一类的问题开始有学者注意了,开始有文章提及了。2004年2月26日至28日,云浮新兴首届六祖文化节在新兴召开,会后出版了《六祖慧能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其中有两篇论文提到了善知识问题:一篇是冯焕珍的文章,题目是《浅论六祖的无相三归依思想》;一篇是张卫红的文章,题目是《从{坛经)看顿教禅法的修持要求》。前篇文章在第三部分即自性三宝中谈到此问题;后篇文章在第二部分即须有大善知识传授,事师如佛中谈到此问题。这两篇文章都写得很好,对善知识大义的研究起到了启迪的作用。

    张卫红说:佛教中的善知识并非指博知博识的知识传授者,一般而言,一切有益于修行者的善友、同修都可称为善知识,慧能称呼大众为善知识,即指这种广义上的同修、善友。

    把善知识从博知博识的知识传播者这种直观的解释中端正过来,解释为对同修善众的称呼,这种观点许多学者可以接受,但这只是朝解决问题的方向前进了一步。人们还会提出疑问:佛教及其典籍中内容丰富、词条很多,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善、知、识三个字,而且把它们结合在一起,用以称呼同修、善众?这样的结合,是不是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呢?

    智觊大师《法华文句》卷十,有一句话发人深思:佛赞善知识有大义。这句话明白无误地指出:善知识并不平凡,其中确有内涵,确有大义在。

    大义何在?《法华文句》引杂阿含云:善知识者若贞良妻,此即外护义;又善知识者如宗亲财,此即同行义;又善知识如商主导,此即教授义;又善知识如子卧父怀,此即实际义也。这里的义,主要是朝善知识的社会功能、社会责任上说的,仍然没有解决为何把三个词条结合在一起的问题。

    我认为,善知识作为佛经、作为《坛经》中的专门述语,起码内含着如下诸方面的大义:

    一、这是对导人向善宗旨的温馨提示。善知识首先是跟立教宗旨联系在一起的。它突出善,世界许多宗教都把导人向善作为立教宗旨,佛教则尤其明显。佛教讲善,起码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要求教众立志做个善人;一是要教徒把世人引导到善的境界。在佛教那里,导人向善,也就是普渡众生。慧能认为这是能做到的,因为人性本来是净的,净也就是善。《坛经》说: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知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慧能是这样解释归依的:归依者,除不善心与不善行,是名归依。他把归依与善行联系起来,把行善与成佛知道联系起来。既然善如此重要,善知识把善摆在首位,强调出来,这就不难理解了。

    二、这是对智慧常明境界的温馨提示。我认为,善知识中的知可以解释为知识的知,也可以解释为智慧的智。知和智在内涵上是相通的。慧能十分重视知识,尤其重视智慧。因为有了知识和智慧,才能认识世界,才能认识本心,他强调智慧常明,强调智慧观照,内外明彻。他讲知讲智,旨在阐发般若大义,般若就是智慧,就是大智慧。在《般若经》中,慧能说: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为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又说: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还说: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智慧问题,是禅宗理论体系中的重大问题,是跟成佛之路紧密相关的重大问题。善知识中出现知,应该说是可以理解的。

    三、这是对识心见性顿悟成佛的温馨提示。善知识中的识,指识心见性的识,这一点,应该是明白无误的。识心见性,是禅宗的核心理论。在《坛经》中,识心见性贯穿始终。谈识则以《付嘱品》谈得最多。这里集中谈了识本心、识自性、识众生等问题。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识心见性是自我认识的前提;有了识心见性,才能走上顿悟成佛的道路。几十年来,学术界对识心见性、顿悟成佛的论述很多,与此就不再赘述了。

    四、这是对事师如佛教规的温馨提示。智觊《法华文句》卷十,对善知识作了区分,分为四类:善知识能作佛事,此则外护善知识;示教利喜者,此则教授善知识;所谓化导令得见佛者,此则同行善知识;令人菩提,此则实际实相善知识。四类善知识,作用最大、评价最高的,是第四类即实际实相善知识,也叫真实善知识,菩萨四诸佛四世尊等均属此类。慧能则简单明了,他把诸类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善知识;一类是大善知识。在《坛经》中,他多次提到大善知识,《般若品》是这样说明的:何名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性)。一切善法,皆因大善知识能发起故。佛教先知先行者强调大善知识的存在和大善知识的作用,用意无他,即欲把广大信徒、善众导人尊师重教的领域,把诸种教规建筑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上。应该说,这是适应广大教众的心理要求的。


如果您喜欢,请把《六祖坛经》,方便以后阅读六祖坛经《坛经》善知识大义研究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六祖坛经《坛经》善知识大义研究并对六祖坛经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