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敦煌新本·正文(六)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六祖坛经 本章:新版·敦煌新本·正文(六)

    善知識,總須自體,與授[一]無相戒。一時逐慧能口道,令善知識見自三身佛[二],於[三]自色身歸依清淨法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於自色身歸依當身圓滿報身佛。已上三唱[四]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向者三身,自在法性,世人盡有,為迷不見,外覓三身[五]如來,不見自色身中三身[六]佛,善知識,聽與善知識說,令善知識於自色身見自法性有三身[七]佛。此三身佛,從自性上生。何名清淨法身佛?善知識,世人性本自淨,萬法在自性[八]。思維一切惡事,即行於惡行;思量一切善事,便修於善行。知如是一切法盡在自性。自性[九]常清淨,月月常明,中為雲覆蓋,上明下暗,不能了見日月星辰,忽遇惠風吹散卷盡雲霧,世像森[一〇]羅,一時皆現,世人性淨,猶如清天,慧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於外著境[一一],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能明。故遇善知識,開真正法,吹卻迷妄,內外明徹,於自性中萬法皆現。一切法在自性,名為清淨法身。自歸依者,除不心及不善行,是名歸依。傾吐名為千百億化身佛?不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是自化。思量惡法化為地獄,思量善闔化為天堂,毒害化為畜生,慈悲化為菩薩,智慧化為上界,愚癡化身下方。自性變化甚多,迷人自不知見,一念善,智慧即生。一燈能除千年闇,一智能滅萬年愚。莫思向前,常思於後。常後念善,名為報身。一念惡,報卻千年善亡[一二];一念善,報卻千年惡滅。無為常已來後念善,名為報身;從法身思量,即是化身;念念善,即是報身。自悟自修,即名歸依也,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一三],不言歸依也[一四]。但悟三身,即識大意。

    校記

    [一]原本體作聽,據敦煌本改;授作受。

    [二]原本缺佛字,據敦煌本加。

    [三]於字據敦煌本加。

    [四]據敦煌本,將此四字改排小字。

    [五]、[六]、[七]原本三身皆作三世,從上下文看,應是三身之誤。

    [八]原本作萬法自性在,據敦煌本改。

    [九]原本缺自性據敦煌本加。

    [一〇]森,原本作叁。

    [一一]原本著境作看境,據惠昕本改。

    [一二]善亡,原本作善心於前後意不保,參鈴木校本改。惠昕本作自性起一念惡,滅萬劫善因。

    [一三]原本作皮肉是色身舍宅。此據惠昕本校。

    [一四]原本作不在妝也,參惠昕本改。

    今既自歸依三身佛已,與善知識發四弘大願。善知識一時逐慧能道: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邊誓願斷,

    法門無邊誓願學,

    無上佛道誓願成。三唱

    善知識,眾生無邊誓願度,不是慧能度。善知識,心中眾生,各於自知情達理自性自度[一]。何名自性自度?自色身中邪見煩惱、愚痴迷妄,自有本覺性。只本覺性,將正見度。既悟正見般若之智,除卻愚痴迷妄,眾生各各自度。牙來正度[二],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煩惱來菩提度。如是度者,是名真度。煩惱無邊誓願斷,自心除虛妄。法門無邊誓願學,學無上正法。無上佛道誓願成,常下心行,恭敬一切,遠離迷執,覺智生般若,除卻迷妄,即自悟佛道成,行誓願力。

    校記

    [一]原本缺度字,據敦煌本加。

    [二]原本缺邪來正度四字,據敦煌本加。

    今既[一]發四弘誓願訖[二],與善知識無相懺悔,滅[三]三世罪障。

    大師言:善知識,

    前念後念及今念,

    念念[四]不被愚迷染,

    從前惡行[五]一時除,

    自性若除即是懺[六]。

    前念後念及今[七]念,

    念念不被愚癡染,

    除卻從前矯誑心[八],永斷名為自性懺。

    前念後念及今念,

    念念不被疽疫染,

    除卻從前嫉妬[九]心,

    自性若除即是懺。[以上三唱]

    善知識,何名懺悔?

    懺者[一〇],終身不作;悔者,知於前非。惡業恆不離心,諸佛前口說無益。我此法門中永斷不作,名為懺悔。

    校記

    [一]既,原本作即。

    [二]訖原作說字,據國家圖書館有七九號寫本改。

    [三]此滅字據惠昕本補。

    [四]原本前惡作何西,據敦煌本改。

    [六]原本懺下有悔字。

    [七]此今字原本缺,據敦煌本加。

    [八]原本前作何,誑作雜,據敦煌本改。

    [九]原本及敦煌本皆作疾垢,參鈴木校本改。

    [一〇]原本缺懺字,參惠昕本加。


如果您喜欢,请把《六祖坛经》,方便以后阅读六祖坛经新版·敦煌新本·正文(六)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六祖坛经新版·敦煌新本·正文(六)并对六祖坛经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